一、宣纸起源
“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著名学者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其《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章中说:“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最早记载宣纸的文章。并且描述了宣纸的功用,用于书画,用于摹写。
二、唐朝贡纸
《旧唐书·卷一百五列传第五十五》记载,陕西太守韦坚在天宝三年组织上贡,“宣城郡船载空青石、纸、笔、黄连”。《唐六典·卷二十八大府寺》记载“右藏署令掌邦国宝货之事……杂物州土……宣、衢等州之案纸、次纸……凡四方所献金玉、珠贝、玩好之物皆藏之”。《新唐书·卷四十一志第三十一》记载“歙州、宣城郡……土贡……纸笔”。以上记载说明,在唐朝,宣城郡所造纸即因品质出众,成为上贡朝廷的贡纸。
三、最早的宣纸
据路甬祥主编《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1985年前后,造纸研究所受故宫博物院委托,对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和唐代韩滉《五牛图》用纸进行分析鉴定。《游春图》托纸原料为檀皮,可能是中唐时期的物品。《五牛图》的命纸原料是100%檀皮,当为中唐时期的用纸;背纸为20%的檀皮、80%为稻草,新托纸为50%的檀皮、50%的稻草;新托纸的质量与制造工艺与背纸相似,可能是唐朝纸,也可能是唐朝以后的纸。
据王世襄对安徽省博物院收藏的宋代张即之《华严经写经册》实物分析,经册系用青檀皮加稻草制成的宣纸,每页长11㎝,宽18.8㎝。
四、诏贡宣纸
宋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宋熙宁七年(1074)六月朝廷“诏降宣纸式下杭州,岁造五万番,自今公移常用纸,长短广狭,毋得与宣纸相乱”。说明宣纸在在宋代已由朝廷下诏上贡朝廷。且宣纸使用有一定规制,官署间的公文(公稿)不得使用宣纸。
五、江东纸贵
宋代,宣纸的需求量大增,因产量有限,引起文人墨客追捧。宋代诗人王令在《再寄满子权》诗中写道“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独君诗华宜相亲”。江东即指宣城、徽州、池州等地。
六、曹大三与宣纸世家
宋末元初,曹大三为避战乱谋生、由虬川迁至泾县小岭以制造宣纸为生。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族谱》序言“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徙十三宅,见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可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泾县小岭曹氏一族,逐渐发展成宣纸工业中的佼佼者,被誉为“宣纸世家”。
七、九岭十三坑
小岭素有“九岭十三坑”之说。九岭分别为小岭、快活岭、乐苏岭、牛颈岭、甘泽玲、门岗岭、苗倪岭、鸡公岭、大岭;十三坑为慈溪坑、尚义坑、汪义坑、长坑、太祖坑、双岭坑、金坑、周坑、牛笼坑、曹祖坑、何家坑、濯坑、百岭坑。
曹氏定居小岭后,不断改进宣纸生产技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九岭十三坑,坑坑有纸槽。
八、泾县连四(泾县纸)
明代已直接将泾县的宣纸称为“泾县纸”,沈德符在《野获编》中曾说“泾县纸,粘之斋壁,阅岁亦堪入用,以灰气且尽,不复沁墨”。文震亨《长物志》记载“国朝连七、观音奏本、榜纸俱不佳……吴中洒金纸,松江谭笺,俱不耐久,泾县连四最佳”。方以智《物理小识》指出“永乐于江西造连七纸……宣德五年造素馨纸……宣德陈清款……今则棉(纸)推兴国、泾县”。从上述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当时泾县宣纸质量最佳,十分有名。
九、宣德宣纸
明代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记载:“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笺色古光,文藻精细,有贡纸,有棉料,式如榜纸,大小方幅可揭出三、四张”。清代查慎行在《人海记》中称:“宣德纸有贡笺、有棉料,边有宣德五年造素馨纸印,又有白笺、洒金笺、五色粉笺、金花五色笺、五色大簾纸、磁青纸,以陈清款为第一”。邹炳泰在《午风堂丛谈》中称“宣纸陈清款为第一。薛涛蜀笺、高丽笺、新安仿宋藏金笺、松江潭笺,皆非近制所及”。宣纸被以皇帝年号称为“宣德纸”,与“宣德炉”“宣德窑”并称,说明明代宣纸制造无论是棉料(生宣),还是贡笺(加工宣)都达到很高水平,远超前代,也远超全国各地其它纸张。宣纸进入发展的成熟期。
十、露皇诞生
金农在其《冬心画竹题记》中有“宣德年丈六宣”的记载。清乾隆十八年《泾县志》记载“康熙戊戌后,内差采买,最大曰潞王,高一丈六,明潞藩制式”。说明明代宣德年间宣纸制造达到很高水平,开发出丈六大纸。清康熙内府采买沿用明朝制式,世称“露皇”纸。
十一、康乾盛境
宣纸在清代发展很快,县东漕溪有汪六吉等大户,生产颇具规模;县西有小岭曹氏世家,生产日益繁荣。康熙进士储在文宦游泾县时作《罗纹纸赋》“若夫泾素群推,种难悉指,山陵陵而秀簇,水汩汩而清驰,弥天谷树,阴连铜室之云,匣地杵声,响入宣曹之里。精选则层岩似瀑,汇徵则孤村如市。度来白鹿,尺齐十一以同归;贡去黄龙,篚实万千而莫拟。固已轶玉版而无前,驾银光而直起……越枫坑而西去,咸夸小岭之轻明;渡马渎以东来,并说澶溪工致,志存自为……”。详尽记述了泾县小岭九岭十三坑,坑坑建棚造纸,棚户日益增多,小岭一隅已无法容纳,于是很多新老棚户另劈蹊径,向外发展,遍及全县所有宜造宣纸的地方。
十二、宣纸印刷
宣纸用于印刷古来就有,清代蒲松龄写成《聊斋志异》后,因无力刻印,到乾隆32年(1767年),歙县人鲍延傅购买宣纸资助,方使《聊斋志异》得以流传。《红楼梦》最初只有手抄本流传,乾隆56年(1791年),和珅奏报朝廷批准,由徽州人程伟元出资,将曹雪芹写的前80回和高鹗续写的40回合在一起,首次用宣纸印刷,使《红楼梦》成为一本完整之作,即为风行天下的程甲本。
据统计,中国现存的纸质古籍约有3000万册(卷),只要用宣纸印制的书,其破损程度比其它纸张印制的要低的多。
十三、老商标
清代及民国年间,宣纸在出厂销售前,每刀宣纸中均夹有彩色商标。各厂商标大小基本一致,分两种印刷,一种是纯文字印上商标名;另一种的商标上方印有图形和文字,下方印有企业简介,外表华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十四、宣纸研究
宣纸的初期研究从调查开始,先后有日本内阁印刷局造纸部派遣栖原陈政于19世纪后期到中国,公开出版了《支那制纸业》,其中说到宣纸制作。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一位日本人写成《清国制纸取调巡回日记》也记载了宣纸制作工艺。20世纪初,日本的内山弥左卫门于光绪32年(1906年)形成《宣纸的制造》的文章,刊登在《日本工业化学杂志》第九编第98号上。1936年、1937年,先后有魏兆淇的《宣纸制造工业之调查》、张永惠的《安徽宣纸工业之综述》对宣纸的产地、工艺、销售均有较为详尽的描述。泾县籍的国学大师胡朴安(1878~1947),在其著作《纸说》中专辟《宣纸》章节,并首次提到“纸之制造,首在于料。”被学术界认为首开宣纸研究之先河。新中国成立后,宣纸研究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见仁见智的论著层出不穷,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十五、国际交流
随着宣纸的文化品位的提高,清末民初,随着宣纸在国际展会上获奖,如:1908年,宣纸在上海商品陈列比赛大会上荣获第一名;1910年,“白鹿”牌宣纸在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上荣获“最优等文凭奖”;1910年,泾县“鸿记”宣纸在南洋国际第一次劝业会上获“超等文凭奖”;1915年,“桃记”宣纸在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获金奖。宣纸逐步成为连接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鲁迅先生曾向苏联木刻家推荐过宣纸;泾县也曾为美国版画家劳松柏制作过宣纸版画。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每年在泾县进购数百吨宣纸,为宣纸的国际交流书写了重要篇章。
十六、乱世维系
清末及民国初年,宣纸的国内市场一般以上海、苏州、浙江、南京、汉口等地为窗口,销往各地。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宣纸的通商渠道受到严重干扰,宣纸的价格起伏很大,有的地方甚至一天一变。再加上机制纸的冲击,宣纸销售陷入危机,泾县的宣纸生产也因此难以为继,苟延残喘,新中国成立前夕,宣纸全面停产,宣纸匠人流离失所,纷纷改谋生路。
十七、宣纸新生
1951年,在政府的直接关心下,成立“皖南泾县宣纸联营处”,统一生产、经销宣纸。1954年2月,为进一步发展宣纸生产,县政府撤销宣纸联营处,正式批准成立了“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从此,宣纸生产有了自己的归属,宣纸产业获得了新生。
十八、宣纸标准
随着宣纸生产规模化发展,安徽省泾县宣纸厂于1981年开始拟定《企业标准》。1987年,国家轻工业部组织泾县宣纸厂、小岭宣纸厂、泾县宣纸二厂等企业,讨论制订宣纸标准,并于1988年正式颁布宣纸专业标准,标准号为ZBY32013-88。1999年,根据国家调整,将原《宣纸》的标准改为QB/T3515-1999标准号。2002年,根据国家原产地域保护办公室的要求,由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为主要起草单位,修改原标准,加入工艺、地域范围等内容,升格为国家强制性标准,改标准号为GB18739-2002。2008年,国家加强对医药、食品等行业的管理,将非医药、食品类的标准降格,将《宣纸》强制性国家标准改为GB/T18739-2008。同时,根据泾县书画纸产业蓬勃发展,由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作为起草单位编制起草《书画纸》国家标准,2008年12月发布,标准号为GB/T22828-2008。
十九、技术改造
宣纸技艺在长达1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历代宣纸工匠们与时俱进,不断引入新元素、新科技进入宣纸制作中,如明代引进水碓工艺,清末引进纯碱、漂白粉等,五十年代常压蒸煮,六十年代使用打浆机,九十年代钢板焙,本世纪有蒸汽盘贴、机械手划单槽等。在确保宣纸品质的前提下,制造技艺不断提升,宣纸品质不断提高。
二十、机械宣纸
从1985年开始,泾县宣纸二厂为提高宣纸产量,节约劳动力成本,陆续投入1000余万元,引进圆网造纸机,替代宣纸制造成纸中的捞纸、晒纸等工艺。此纸进一步增强了紧度,却影响宣纸的润墨性,帘纹时有时无。由于后期技改投资过大,企业负担过重而倒闭,此技术没进行进一步完善而搁置。
二十一、宣纸邮票与邮票宣纸
2009年,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和北京邮票厂历时三年,成功开发出邮票宣纸,并获国家发明专利。2010年,人类历史上首枚宣纸邮票《中国书法·行书》成功推出,“国宝宣纸”和“国家名片”完美结合。2011年,第二套宣纸邮票,《中国书法·草书》成功发行。2014年,第三套宣纸邮票《宋词》发行。
二十二、宣纸保密
宣纸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工艺、经济价值,加上宣纸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清光绪三年(1877年),时任芜湖海关税务司的英国人白恩首开宣纸窃密先河。光绪四年(1878年),日本内阁印刷局造纸部派遣栖原陈政到中国考察造纸业,光绪九年(1883年),他化装成“广东潮州大埔县何子峨太史的侄子”到泾县暗访宣纸生产,写作《清国制纸取调巡回日记》,1934年,在东京出版的《支那制纸业》一书中公开发表。光绪32年(1906年)日本人内山弥左卫门经多次暗访宣纸生产后写成《中国造纸法》,共四章,其中第三章即为宣纸。改革开放以后,日本人多次暗访,试图获得宣纸制造秘诀。为加强对中华瑰宝的保护,国家保密部门将宣纸制作技艺列为工业技术“绝密级”而加以保护。目前,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仍是重点保密单位。
二十三、宣纸艺术节
改革开放以后,宣纸产业快速发展。1993年10月18日,泾县县委县政府成功举办了“93,泾县国际宣纸艺术节”。艺术节“以纸为媒,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配套建设了宣纸大厦、程控电话、有线电视等16大工程,开展了文艺演出、书画交流、纸史研讨、商贸洽谈、展销会等活动,著名主持人赵忠祥,演员冯巩、朱世慧、牛振华、马兰等前来泾县献艺演出,书画家朱乃正、张立辰,纸史专家黄河、荣元恺等到泾县参加研讨活动,成为宣纸发展史上一件盛事。
二十四、原产地域保护
1999年,国家颁布并实施了《原产地域保护规定》(国家质监局6号令)。鉴于宣纸生产原料和技艺等方面独特的地域性。2000年,我县向国家原产地域保护办公室申报宣纸原产地域保护。2002年8月,泾县被批准为宣纸原产地域。2005年,国家将“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更名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二十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宣纸生产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延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工艺、经济价值;千余年来,宣纸技艺依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凭个人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和感觉才能传承;再加上泾县因宣纸的传承,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语言表述、行为习俗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成为一项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二十六、人类非遗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改规则,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改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一个国家每两年只申报一个项目,改成项目数量不限。当年,泾县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以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作为申报单位,积极组织申报工作。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联酋召开的政府间常务会议上公布了宣纸制作技艺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二十七、宣纸之乡
宣纸技艺一直在泾县传承与发展,随着宣纸的美誉度提高,各地均有借用“宣纸”一名的做法。1981年,国家为区别各地将手工纸统称为宣纸的做法,特由轻工业部发文予以更正。1996年,中国农学会首次授牌认定泾县为“中国宣纸之乡”;2006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泾县为“中国宣纸之乡”;2009年,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泾县为“中国宣纸之乡”。
二十八、宣纸文化旅游
2007年10月,由中国宣纸集团公司投资兴建的“中国宣纸文化园”开业,该园集生产与旅游为一体,展示了宣纸技艺,宣传了宣纸文化,既是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也是人类非遗宣纸技艺传习基地。
二十九、宣纸协会成立
2005年,为振兴泾县的宣纸、宣笔传统产业,泾县县委、县政府颁布实施了《关于振兴泾县宣纸、宣笔产业行动计划》。为进一步落实《行动计划》,当年11月,成立了泾县中国宣纸协会,由中国宣纸集团公司法人代表任会长,从泾县乡镇企业局、丁家桥镇、中国宣纸集团公司抽调专人组建秘书处。目前共有会员单位260余家。
三十、《中国宣纸》会刊
2006年,在泾县中国宣纸协会的主持下,创办了《中国宣纸》会刊,该刊为季刊,主要宗旨是“弘扬宣纸文化,传承宣纸技艺,做强宣纸产业,展示宣纸风采”,开设了专家论坛、纸乡论坛、纸乡动态、宣笔纵横、名牌风采等栏目,刊登一些研究宣纸、报道行业动态、宣传宣纸企业的文章。自创刊以来,共出版发行了38期,寄送给全国书协、美协、书画名家、艺术院校、学术团体等机构和个人,在行业内取得了一定的影响。
三十一、红星水库
随着生产的发展,乌溪河水无法满足生产的需求,为确保生产,1998年,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利用国家“双加”项目资金,建设了红星水库,水库库容15万立方米,水库长达十几里。红星水库成为红星宣纸的圣水。
【红星历程】
三十二、宣纸联营
1949年,新中国政权刚刚建立,百废待兴。泾县的宣纸业者利用建国前留存的原料自发组织生产,开办新生宣纸厂、民生宣纸厂、三合成宣纸厂、工友宣纸厂,因原料难以为继、质量较差,不久就停产。1951年,在政府的直接关心下,设立董事会,成立“皖南泾县宣纸联营处”,下设两个生产部,在泾县的乌溪、小岭的许湾、元龙坑、汪义(宜)坑四处,利用当地留存的作坊遗址开设了五个宣纸槽生产宣纸,共有108名工人,为私营联户性质。
三十三、公私合营
因原料质量下降,缺少资金。1953年12月,皖南泾县宣纸联营处向泾县人民政府、泾县油纸专业公会、泾县工商联等部门书面申请要求公私合营。1954年元月,省政府财经委员会批复同意泾县人民政府的请求,将宣纸联营处改为公私合营,并由省财政拨款3.5亿元作为投资。2月,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成立,公方投资3.5亿元,资方股资1.144亿元,厂部设在县城,下设三个生产部。第一生产部设在乌溪,第二生产部在许湾,第三生产部在元龙坑。此后生产部逐步向乌溪迁移。1956年厂部迁至乌溪,到1960年全部纸槽都迁至乌溪关猫山。1961年,将小岭划为工业区,主要生产原料,成立泾县小岭宣纸原料社。
三十四、全民所有制
1966年,安徽省轻工业厅批准,将“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更名为“安徽省泾县宣纸厂”,撤销私方代表,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当时该厂隶属于安徽省轻工业厅管理。
三十五、中国宣纸集团公司
改革开放以来,泾县的宣纸生产企业蓬勃兴起。为进一步加强管理,八十年代,泾县设立了泾县宣纸工业局、中国宣纸公司为负责管理和经营的事业单位。1992年,将安徽省泾县宣纸厂、泾县宣纸工业局、中国宣纸公司三个企事业单位合并,组建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继续使用安徽省泾县宣纸厂为从属名称。
三十六、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
为进一步加快企业发展,搞好企业上市工作。2013年12月,中国宣纸集团公司整体改制为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8月,引进中国通用投资咨询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和宣城市国有资产投资公司为战略投资者,完成了股份制改造。
三十七、红星商标的由来
新中国成立前,宣纸的封刀印上部均要盖“官”字,表示已经官方登记。“宣纸生产联营处”成立后,走进新社会的宣纸工人一致建议用国旗上的“红星”替代旧社会的“官”字作为“封刀印记”,以示宣纸行业的新生。1982年,我国实施了《商标法》,泾县宣纸厂将“红星”注册为商标。
三十八、元帅关怀
1963年10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元帅陪同外交使团去黄山途经泾县时,在百忙之中,特地抽空与夫人张茜专程来到泾县宣纸厂,察看宣纸工人们的实地生产操作时,见水碓响声震耳,立即向省里陪同的领导提出水碓声音太大,长期会影响工人的耳朵听觉和身体健康。陈毅副总理回京后,立即向北京耳科专家咨询,并委托夫人张茜寄来五副耳塞子转交泾县宣纸厂工人试用。
三十九、郭沫若题词
1958年,郭沫若先生在试用新生产的宣纸时,认为纸质上佳,便题下“中国宣纸样本”。1964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郭沫若专程到泾县宣纸厂参观,在途经芜湖时,被急电召回北京参加重要会议。郭沫若先生回京后意犹未尽,专门为泾县宣纸厂题写“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作,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他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四十、李可染的情怀
1978年春,李可染在时任安徽省美术家协会负责人鲍加的陪同下抵达宣纸厂,鲍加先生特意介绍“可染老师是特地来看望大家的”。可染先生立即补充说:“我不光是来看望大家的,我是特地来给你们谢恩的,我画了几十年的中国画,都是用的你们造的宣纸,你们是我的衣食父母,是我的恩人,没有你们就没有作为国画家的李可染,我是特地来谢恩的,我要给厂里画两张画,可仅仅送两张画还不能代表我的感激之情。画画之前,我先给大家鞠三个躬”。说完,不等别人劝阻,他已摘下帽子嘴中还大声地念着:“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行了三个近乎九十度的大礼。一代大师,就是这样在宣纸面前表现出博大的胸怀。
四十一、刘海粟题词
刘海粟一生最爱黄山,创作了不少黄山为题材的重要作品,为寻找灵感,一生中十次登上黄山。1980年,在他第七次登黄山时,特意参观了泾县宣纸厂,并题下“纸寿千年,墨韵万变”,寥寥八个字将宣纸最重要的两大特点耐久性和润墨性表达的淋漓尽致。
四十二、红星荣誉
三次蝉联国家质量金奖(1979、1984、1989)
中国驰名商标(1998)
中华老字号(2006)
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2010)
国家重点文化出口项目(2010)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1)
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1)
全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4)
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2016)
国家工业遗产(2018)